摘要
為輔助西方醫學的不足及彌補其所造成之諸多副作用,近年來被國際衛生組織(WHO)所定義的整體輔助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的自然醫學體系興起,並且發展迅速。
其所歸納的五大範疇中有中醫傳統治療法的針灸、按摩與近年興起的能量療法、亦古亦新的芳香療法,在不侵入破壞的原則下,以自然方式啟動病人與生俱來之自我療癒力量,使病人消除疾病所帶來的不
適感,並以防病於未然的預防醫學理念為其最高指導原則。
關鍵詞
整體輔助醫療、自然醫學、能量醫學、芳香療法、共振、磁波、磁場、聲光電熱磁、能量療法、氣非侵入性、經絡、自我療癒力、能量震盪、能量波、氣的樂章、人體的彩虹、生物能、生物電
何謂能量醫學?
能量醫學被譽為是21世紀的主流醫學,起因於21世紀的醫學重視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認同並主張中醫「未病先防」的預防醫學觀念才是人體身心靈健康的最高指標。
能量醫學是一種不藉由藥物、非侵入性,並以啟動人體原有的自我療癒力為目的的療法,人體不僅是由氨基酸、酵素等微細物質分子組成,而且是以「能量振盪」所產生的動能為活動力的基礎。物質大小是以分子直徑長度來決定,帶電的分子為原子,帶正電荷的原子核與帶負電的核外電子共同形成磁場,亦即為一種磁化能量波,能量的大小是以量子為單位來衡量。氨基酸、酵素等物質構成生命體最基本的細胞,能量強弱決定細胞活動力的速度與強度,能量強則細胞活躍,使生命體充滿活力、展現健康的樣貌;能量減弱則細胞活力隨之微弱化,久而久之導致疾病產生。
人體是由各種元素、細胞與器官組成,是一種能量綜合體。生命,就是依靠所有器官、系統與細胞不中斷地釋放能量波動維持運作,並藉以傳達全身的訊息。健康,意味著細胞功能的正常與否與其組成分子、原子的磁場能量狀態呈現和諧的關係。《氣的樂章》一書作者台大教授王唯工博士在其著作中就指出,經絡穴道會與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產生共振,這種共振產生了中醫所謂的「氣」,與血液循環有密切的關係。
隨著醫學科技快速發達的腳步,早已用醫學儀器偵測出來五臟六腑與各生理系統等的收縮與振動頻率,予以記錄後繪成波動頻率圖,因而有具象的腦波、動脈波、心律、呼吸等足以比對,並呈對應狀態的波動頻率,提供醫學界分析各個器官所具有的能量。此外,相關的頻波實驗也證實了思維和意念會改變大腦活動的能量頻率。
「天人合一」的理論不僅是中醫健康的指標,也是全球自然醫學推崇的至高健康境界。如果從現代科學的立場來解釋這個觀念的話,人與天地能產生共頻共振的原因是人體本身細胞膜中的水分子帶著中性電子,使其對應天地所發出的能量產生磁場效應,共振出更大的能量波,傳輸影響身心靈的活動狀態。這種存在於人體及其他生命體中的波形磁場統稱為生物能或生物電,會與其他網路磁場互相串連共振,產生平衡調節的功能。能量以多種形態存在於宇宙間,類分為聲、光、電、熱、磁波等,能量醫學即是採取單一或多種生物能使失調的細胞活動頻率恢復正常。
中醫的「氣醫學」
「氣」可說是中醫及諸多自然療法應用在治療上的共通原理,不論在哪一種醫療體系中所謂的生命觀點、病理觀點的根基都存在有氣的哲學與氣的理論;氣的哲學就是陰陽的哲學、氣的理論就是陰陽論、五行論。氣是大宇宙的自然與小宇宙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能量,屬於肉眼無法辨識的「動的能量」。精油是有機物質,能和我們身體和諧共存與互動。
「氣」可說是中醫及眾多自然療法應用在治療上的共通原理,不論在哪一種醫療體系中所謂的生命觀點、病理觀點的根基都存在有氣的哲學與氣的理論;氣的哲學就是陰陽的哲學、氣的理論就是陰陽論、五行論。氣是大宇宙的自然與小宇宙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能量,屬於肉眼無法辨識的「動的能量」。
中醫是最重視「氣」的醫學體系,氣被認為是人體及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及最重要的物質,同時構成人體臟腑及經絡生理功能。「氣」有流動的特質,並可以理解為體內構成生命的「能量」或「動力」,流遍全身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氣的流動是中醫脈學的原理,「氣」就是脈的原動力,候脈即是候五臟六腑之氣。
近代各學術領域的專家以科學儀器、科學研究證實人體內確實存在有「氣」與經絡;例如:生物物理學家、能量物理學家等利用電流測知人體內的氣,以大量的圖表、實驗報告深入淺出討論氣的存在與流動。
生物物理學家張長琳也是「人體的彩虹」一書的作者,他發揮科學家的實驗精神研究經絡系統,運用電磁波、聲波、電阻、電導等科學實驗,得到眾多的電腦圖表解析人體電磁波、聲波與經絡的關係。在「經絡的現代科學研究」一章中,更深入淺出地討論了「循經傳感」,得出如下的結論:
1.循經傳感的路線具有可變性。
2.循經傳感路線的寬度、深度與肌肉的深淺度成正比,這與臨床觀察吻合。
3.循經傳感的速度比神經傳導慢,約以每秒1-20公分左右的速度前進。
4.溫度與藥物會對循經傳感有所影響。
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學的王唯工博士,他在「氣的樂章」中,對流動於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中的「氣」更進一步提出與人體會產生「共振」現象的舉證說明。例如:他以音符的共振來類比經絡共振,動能由心臟輸出,共振頻由低向高產生,故而人體器官愈低頻能量愈大。肝因位於第一諧波,所以能量最大,第二諧波為腎,依次為脾、肺;第五諧波以上的屬高頻故能量小,依次為胃、膽、膀胱、大腸等。王唯工也以「臟實心、腑空心,空心共振頻高,所以流入的血量較少;臟實心,需要流入的血較多。」一說來闡述《黃帝內經》:「速者腑也,遲者臟也」這句話,指陳「速」是震動較快、「遲」是震動較慢。心臟跳動一次在腎震動2次,在三焦震動9次;從人體空間的的角度來看,三焦是最大的腑,這也與空間醫學「三焦是人體最大的細胞能量運動場」的論點不謀而合。王唯工教授這
個音樂諧波類比法,還說明了由某一音符所產生的共振諧波可類比人體經絡產生共振的能量分配,也與音樂治療的理論有共同之處。
中醫「氣的醫學」之另類表現
中醫學中的「氣」,係指人體內活動力強、運行不止的細微物質所共構而成的能量,是人體組成與生命活動賴以維持的基本物質。唯有運行不息的氣能量,才能推動與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使生命現象循序漸進。
芳香療法精油的成分作用有兩種定義;同一植物所萃取出的精油,一可用於治療身體的疾病,即是可以以生物分子學分離和鑑定出精油的每一化學活性成分的生理和藥理作用;現代中藥成分中的揮發油定義相當於精油,以豆蔻為例其發油主要為1.4桉葉素、α-樟腦、葎草烯及其環氧化物,而豆蔻精油的化學成分為松油醇、桉油醇、檸檬烯、檜木烯等。二是利用精油的震盪特質(流動能量)來影響人的精細體(subtlebody)、心靈(phyche),亦即能量物理學所測知的粒子震盪所產生的能量「能量醫學」,可以被描述為某種頻波的治療法(vibrational healing),在人體中可形成電磁波的型態物質分子運動有分子的平動、轉動、相對震動、電子躍動、核的自旋躍進等多種形式。每種運動都有一定的能級;除了平動以外,其他運動的能級都是量子化的,即某一種運動具有一個基,一個或多個激發態,亦即中醫所謂的「氣」;這兩個作用是同一植物的能量所發揮的不同面向。經多項現代實驗證明;例如:以MRA(Magnetic Reasonance Analyzer磁場共鳴分析器),氣味分子所產生的波動與我們所知的電磁
波規模吻合,並且可測知人體內電磁波的律動正常與否,同時以共鳴的律動找出促使其恢復健康的精油。
精油的氣味是一種無形的能量,相當於中醫香療法所謂的「氣」,在中醫基礎理論中氣與氣的調和及結合離不開「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等;故其治療亦從辯證論治著手,這與現代芳香療法以西醫生理系統為論治角度有極大的不同;此一觀點與應用也成為中學西用、或西學中用極有價值的部分。
不論是香藥或精油的氣味都可以通過口、鼻、皮毛等孔竅進入體內,其震盪能量可以影響五臟的功能,平衡氣血,調和臟腑,祛病強身。這個理論也得到了西現代科學研究的證實。氣味分子可以促進人體免疫球蛋白的產生,提高身體抵抗力,同時能調節全身新陳代謝,平衡植物神經功能。
芳香療法的精油能廣泛治療與氣相關的症狀,起因於精油的揮發性特質,相當於陽的特質,具有能及時滲透的能量,對改善氣的失調所產生的症狀皆有很好的效果;有時甚或出人意表,能當下消除氣滯類的症狀。
在日本以芳香療法配合不同的東西方按摩
技術(瑞典式、指壓、反射區)進行治療已是一種常態;以電波來測知精油對人體磁場影響的實驗,從腦波、三焦、經絡都有眾多的臨床實驗報告佐證精油可以調整或影響人體內的電氣活動。
郭志辰博士等所提出的「空間醫學」認為「人體的空間是細胞運動、能量調節的場地」不謀而合,只有這些空間純淨,能量流通順暢,人體才能回歸自然,恢復和保持健康。
當機體內的能量不正常增加、聚集時會產生「病氣」,三焦是人體最大的空間,是進行電子能量轉換、調整的所在;能在三焦發生作用的精油屬負離子(精油的電性,一般以正、負電及有無極性分類;分為以下四種:負電有極性、負電無極性、正電有極性、正電無極性;多數的精油屬第一種。接觸到細胞膜外時誘發細胞膜內的正電反應,產生離子交換現象,減少細胞膜內的正離子,使機體恢復健康。
精油由於具有電磁性的優勢,在人體內外所能造成的氣能量較原草來的強烈而易於感知。日本的「新東洋醫學」派也主張以「進行人體內電子能量的轉換、調整來治病」,他們認為「疾病就是氣的病(日文疾病寫為『病氣』),所謂的氣是體內的電子能量所產生的生物磁現象,當生物磁紊亂、異常時即是生病。」由於精油在人體表面可發生極性化(正負電性),轉換、調整電子能量,並且和人體內的正負電一樣作用於不同時機,不會彼此干擾,故和針灸相同產生刺激效果可作為治療疾病之用。
生物電能量儀是能量醫學實踐
王唯工教授與張長虹教授的研究,無異是為能量醫學提出了一個劃時代的新理論,亦即「同經的穴位是同頻率的共振點,此種共振傳導就是經絡行徑」。
在此原理下,具有多種能量及頻率的能量儀器不斷被開發出來,可以發出不同的生命能波動頻率,輔助或引導器官、細胞恢復正常功能。其形態相當廣泛,治療手段被稱為能量醫學,包括超音波、核磁共振、遠紅外線,以及電磁儀器,可以將微弱電流轉換成磁場,進而微調各種生物頻率,使電磁頻率與器官、細胞的生命波動頻率相同,因而產生共振,使不正常或病變、衰老的細胞的頻率與波長調整為波動功能良好的生物能頻率,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使恢復為正常狀態。
市面上也已經有了模擬人體氣的流動現象,屬極速、極微振動產品,每微秒可產生一百萬次的來回震盪,與人體原有之脈衝生物能產生共頻共振機制;甚至可以在兩個人體之間使用,藉由兩人接觸以傳遞該脈衝訊號,相互調和以調適人體全身經絡並提高人體經絡的氣血流通量。易脈衝的6組低頻頻波在人體的皮、肉、筋、骨、膜之間,隨經絡走向、穴位深淺進出,合乎中醫『氣醫學』所指「氣」的流動方向,應用於著名醫家張仲景『傷寒論』中所指出的六經辯證,即病因、病機及病位深淺,由易脈衝的微電腦檢測系統,自動偵測人體傷病程度與病位所在。以不同的波動頻率組合;深入皮膚纖維層、穿透脂肪層、肌肉纖維、經絡以及身體穴位,啟動皮下組織周圍神經(末梢神經)脈衝,連結中樞神經,進行病位修復並同時提升自癒能力。亦即進行中醫的補瀉治法、調和陰陽,使五行中和、氣血平衡,回到健康的原點。
結語
芳香療法的精油可從中醫的陰陽論、五行論、中藥學等等角度予以歸納、整理,並輔以各種外治法,如:生物電能量儀所產生的共振作用改善或預防身心靈疾病,是一個融古匯今、西學中用的新方向。
參考資料
1. 磁極分子 Pole molecules 芳香療法理論與實務 芳香療法理論與實務
2. 氣的現代研究
3. Aromatopia 1998, 鈴木清和
4. 《中藥化學成分結構解析》馮衛生等人
5. 精油成分陰陽論 ‧aromatopia no.37
6. 《芳香療法情緒心理配方寶典》世茂出版社
7. 郭志辰博士「空間醫學」
8. 芳香物質の薬理作用はどこまで解明されているか特集‧AROMA RESEARCH no.44 AROMA RESEARCH no.44 AROMA RESEARCH no.44 2010
9. 清水英寿 ‧アロマヒラピーが五臟に及す影響‧Aromatopia no.28 1998
作者
蔡憶雲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內科研究所博士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論文題目:中醫香療法與西方芳之比較研究
資經歷
1. 加拿大Royal Canada Institude of Aromatherapy芳香療法學校台灣分校校長
2. 加拿大Joyessence 芳香療法學校認證講師暨台灣分校講師
3. 加拿大聯邦芳療保健師協會(CFA)台灣研討會副會長暨認證會員
4. 美國國家整體芳香療法協會(NAHA)會員暨推薦講師
5. 英國Helen McGuinness Health and Beauty Training International芳香療法學校認證講師
6. 英國The Guide of Therapy Lecturers & Beauty Therapists 認證講師
7. 北醫進修推廣部「嬰兒按摩指導員培訓班」講師
8. 英國FHT國際整體治療師協會會員
9. 英國TAS芳療師協會認證會員
10. 英國IFA芳療師協會國際會員
11. 英國The Guide of Therapy Lecturers & Beauty Therapists認證會員暨講師
12. 美國Bill Watson Hwa Shen Associates專業花精療法班結業及認證講師